[全文]
樓價不勝寒 置業勿心急
投資者日記 畢老林
9月22日,周四。Twist they go!一如全世界所料,聯儲局在兩天會議結束後,決定推出「扭曲操作」(Operation Twist),明年6月底前買入4000億美元六年至三十年內到期國庫債券、沽出等額三年內到期債券,藉此延長手上證券的平均年期。
平均年期創紀錄
值得注意而較少人提及的是,當整個「扭曲操作」完成後,聯儲局債券組合的平均年期,將從目前不足75個月【6.2年,圖】,激增33%至100個月(8.3年),創出紀錄。驟聽之下,好像沒什麼大不了,惟從該圖可見,自2010年8月貝南奇在Jackson Hole為QE2開綠燈,直至2011年9月(本月),聯儲局手上證券的平均年期拾級而下,趨勢清晰可見,但經過未來數月的「扭曲操作」,情況將徹底逆轉,央行債券組合平均年期將飆升至附圖沒有「空間」包容的歷來最高水平(100個月)。這等於聯儲局在控制長息能力上押下重注,今後市場利率變化不僅影響央行證券組合的賬面得失,且具判斷聯儲局控制利率能力的「監察」作用。
聯儲局透過公開市場操作,把短息引導至跟聯邦基金利率毫釐不差的水平,向來得心應手永無「失拖」,惟長期利率主要受市場對通脹以至經濟的預期左右,聯儲局欲施加影響,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,這從世紀初格林斯平在「長息謎團」(long-term rate conundrum)面前一籌莫展,以至QE2推出期間聯儲局不斷買債,長息卻每見不跌反升可窺一斑。
控制長息有心無力
在經濟疲莫能興避險意識高漲的當下,美債愈「貴」愈多人買,執筆時十年期債息已跌穿1.8厘水平,惟這並非聯儲局影響長息能力遠勝往昔,而是歐債危機愈演愈烈、歐資銀行面臨「慢動作擠提」,資金像「走難」般流入美債以至有聯邦存款保險公司(FDIC)擔保的美資銀行戶口有以致之。聯儲局在會後聲明中有句話,可謂一針見血:「經濟前景面對重大下行風險,包括來自環球金融市場壓力的風險。」
Operation Twist正式運作後,即使一如聯儲局所願,起到壓低長息的作用,充其量只有marginal的影響,惟「扭曲操作」一經推出,央行債券組合平均年期將前所未見地長,經濟一旦繼續惡化(可能性甚高),聯儲局別無選擇再次大開印鈔機,終致通脹失控長息回升,「持倉」賬面虧損事小,全球第一央行陷入失業通脹利率三者皆無法控制、信譽蕩然無存的「死局」,恐怕勢所難免!
在聯滙制度下,港元與美元掛鈎,貨幣政策唯美國馬首是瞻,惟在環球焦點盡在歐洲的這幾個月,香港資金緊絀亦日趨明顯。以拆息(HIBOR)按揭為例,實際按息年中低位不足1厘,經過大行帶頭連番上調後,實際按息目前已處於3.25厘水平。換句話說,聯儲局於8、9月議息後雖兩度表明美息在2013年年中前不虞上調,本港按息不經不覺已從低位回升超過225個基點(2.25厘)。
由基數極低水平計算的百分率升幅,即使「倍倍聲」,亦不見得有特別意義,但值得大家深思的是,港息理論上跟美息走,惟聯儲局平均一個月只議息一次,假設(當然不是)每次皆加息四分一厘,也要連續九次上調,息率才會加夠2.25厘。
在聯邦基金利率長期接近零水平,聯儲局「開金口」(不等於不會食言)超低息至少再維持差不多兩年的前提下,本港按息在不足半年間上調超過2厘,可見內地政策環境、發達國宏觀經濟和市場狀況,以至外資飄忽無定的意向(最近從南韓債市大規模撤資就是上佳例子),隨時可令資金自出自入的香港,在美國寬鬆政策不變下,息率「自行」急升。
利好樓市因素逆轉
早前樓市一升再升,人人爭着「上車」,唱好者理據離不開香港樓市已成十三億人口的市場、負利率確保「磚頭」保值功能得以充分發揮、通脹殺到埋身現金愈揸愈「縮」,「息平」供樓抵過租樓,諸如此類。
然而,滙豐內地採購經理指數(PMI)已連續三個月處於50以下,意味製造業收縮勢頭不改;資金成本增加本地存貸息率難免再上,在經濟放緩通脹壓力此長彼消下,實質負利率情況可望改善,凡此種種,皆意味樓價持續飛升時看好後市的理據,如今俱有逆轉迹象;加上美滙反彈對環球資金流動性的緊縮效應,有心在港置業者,實在不必心急。
信報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