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月25日 星期三

逼人富貴金蘋果 血汗工場富士康 投資者日記 畢老林 1月25日,周三。龍年第一擊,先跟大家說聲:「財源廣進,萬事勝意!」 新正頭,老畢留港度歲,在四天假期裏看了兩齣電影。《金稜十三釵》……張大導一貫的令捧場客大失所望,倒是印度出品的《阿漢正傳》(My Name Is Khan)叫人喜出望外,在中港民眾積怨日深的今天觀賞此片,別有一番感受。 教無正邪人有好壞 宗教、文化以至骨肉至親水火不容(戲裏弟弟眼中生母「親疏有別」,心生怨懟日積月累,對患有自閉症惟智商超乎常人的胞兄深懷嫉妒),十居八九源於誤解。在風頭火勢水流急湍的當口大談包容,徒然火上添油於事無補。莫非真的要老天爺大發雷霆,一股腦兒把大城小鎮夷為平地,中港民眾才會聲聲血濃於水、美國人始能體會教無正邪人才有好壞的真理? 新年流流,講「心」適可而止,講「金」卻多多益善。蘋果公司於農曆年初二發布喬布斯去世後首份季度業績報告(截至去年12月底),營業額、銷售增長以至純利無不遠勝市場預期【圖1、2、3】。蘋果雖為美國企業,惟一則國際銷售佔集團季度營業額接近六成,二則上至中聯通(762),下至富士康(2038),與其血脈相連的本港上市公司數不在少,蘋果業績因此有非比尋常的注意價值。 老畢認為,有數點值得一提:①蘋果上季淨賺130億美元,非但寫下企業史上第二高的季度盈利佳績,僅次於埃克森美孚於2008年油價見頂前創下的紀錄,且較另一科技巨企谷歌(Google)一整季的營業額(106億美元)還要高,那自是拜蘋果高達44.7%的毛利率所賜;②蘋果最新一季銷售創出463億美元紀錄,這本來不足為奇,但蘋果在去年同季營業額按年增長71%的基礎上,於接着的十二個月銷售增幅竟能更上層樓,達到73%,以一家市值全球數一數二的超級巨企而論,這應看作第幾期發育?直至此刻,the law of large numbers於蘋果身上完全起不了作用;③集團手頭現金直逼1000億美元,超越標普500指數中474隻成分股中任何一家公司的市值;④老畢早前提過,蘋果雖一再證明能人所不能,惟估值水平跟業績表現成反比,以市盈率衡量,早就「過氣」的思科亦勝於這家如日方中的科技巨星。 估值跟業績成反比 值得注意的是,蘋果乃世上最多證券分析員跟進的上市公司,機構投資者包括對沖基金持有股份比率之高,在企業世界無出其右。儘管如此,蘋果業績令最樂觀的分析員亦大跌眼鏡,意味其風頭雖一時無兩,但對蘋果有本事無止境地創造「奇迹」投以懷疑眼光者,在分析員以至投資者中皆佔多數。蘋果股價升幅長期落後於盈利增長,估值縱不每下愈況亦呆滯不前,底因在此。 蘋果業績與估值之間的差距,勢必成為好淡雙方長期「據理力爭」的戰場。然而,這樣的一家傳奇企業,值得一談的地方絕不限於盈利、股價等投資大眾念茲在茲的元素。《財富》雜誌資深科技編輯Adam Lashinsky近月有新著面世,書名為Inside Apple: How America's Most Admired ─ and Secretive ─ Company Really Works,主要探討蘋果挽留人才之道。書中的一大論點為,蘋果不會待薄員工,舉個例,公司高級董事年薪20萬美元,市道好時花紅獎金可相當於底薪五成,即一年所賺約30萬美元。 「逼人發達」挽留員工 這個水平的待遇,在硅谷管理層中只能算具競爭力,絕對稱不上令同業艷羨。Lashinsky寫這本書的目的,顯是為了彰顯蘋果中人心甘情願留在公司,不為對手高薪厚祿所誘跳槽過檔,當中實有金錢以外的蘋果獨特因素。對於這種說法,路透社著名財經博客Felix Salmon大大的不以為然,且與本報財Q達人翻華晨中國汽車(1114)2008年底向員工發行低價購股權的舊賬那樣(見1月19日〈被迫發達〉),跟蘋果員工計計數,探一探在蘋果挽留人才的板斧中,錢是否真的那麼「次要」。 蘋果於1980年上市,當時在市面流通的股份合共6100萬股,自此以後,公司先後三次將股份拆細。根據Felix Salmon的計算,經過這三次比例不同的拆細行動,上市時的6100萬股,變成了4.9億股。然而,今天在市面流通的蘋果股份多達9.29億股,意味公司自上市以來額外發行了4.39億股(9.29億 - 4.9億 = 4.39億)。 這些股份花落誰家?蘋果透過配股在市場上融資絕無僅有,意味股份不可能大批落入「街外」投資者之手。集團亦從不以積極併購見著,即使為喬布斯回巢鋪平道路的NeXT交易,也只以現金4.29億美元加150萬股蘋果股份支付,對大局毫無影響。換句話說,蘋果這些年來額外發行的4億餘股,極有可能以購股權和限制股票單位(restricted stock units, RSUs)的形式,成為蘋果管理層和一眾員工的囊中物。 按照Felix Salmon的粗略估算,蘋果目前員工總數6.04萬人,其中約3.6萬人在零售層面工作。假設此等前線銷售員不獲分配購股權或RSUs,得此待遇的蘋果員工便是2.44萬人了。在此基礎上計入這些年來的員工流失率,Salmon假設獲分配購股權或RSUs的蘋果員工,前前後後合共5萬人。以蘋果目前每股430美元計算,4億股總值就是1720億美元;將1720億美元除以5萬名員工,平均每人所得便是340萬美元。 這當然不是說,蘋果員工人人手持價值340萬美元的購股權或RSUs,情況跟高盛每年派發歲末花紅,坊間總愛說每名高盛員工得到多少獎賞,其理一般。 在蘋果的例子中,於每股430美元以下行使購股權的員工肯定數不在少,上述個人所得估算跟實際情況必有頗大出入。然而,Salmon不過以此籠統評估,彰顯蘋果向員工發放股權之慷慨,結果一再「迫人發達」。有此先例,這家科技巨企要吸引和挽留人才,還用得着明碼實價真金白銀嗎?人,誰不為錢? 在蘋果相關產業鏈上,這批「被迫發達」的員工,從事的乃產品設計與開發,處於中間位置的有數據傳輸服務商和遊戲開發公司,最下層的代工生產商,只能吃殘羹剩飯。看了此文,閣下可會想起2010年發生「十三跳」的血汗工場富士康?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